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中国式治理:机器人时代 国企总动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3-05-03 14:08:27   浏览:14080次  

导读:在家里,机器人管家可以打扫卫生、做饭,无聊的时候甚至可以陪主人聊天;在医院里,机器人帮助患者做检查,做手术;在工厂里,机器人代替工人工作这些经常出现在电影中的情节,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早在两年前,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表示,未来3年将用100万台机器...

在家里,机器人管家可以打扫卫生、做饭,无聊的时候甚至可以陪主人聊天;在医院里,机器人帮助患者做检查,做手术;在工厂里,机器人代替工人工作……这些经常出现在电影中的情节,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早在两年前,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表示,未来3年将用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用于生产线上具有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这一举措引来众多关注和讨论,但也被认为只是噱头。前不久,富士康将于2013年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机器人产业园,生产100万台机器人,招工数量大幅下降,大量生产线装配机器人等消息,再次引发业内对机器人的热议。

如今,中国制造业正掀起机器人热潮。各地也纷纷为机器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近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重庆要建设国内第一家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浙江拟建机器人产业联盟等。

无疑,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人力生态。这是否意味着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机器人给国企带来什么样的管理挑战?国企如何应对?《国企》杂志特邀相关专家进行探讨。

迎来机器人时代?

资深管理专家

红智博:人口红利消失呼唤机器人发展

体力劳动人口短缺造就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推动机器人应用成为新趋势。第一,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我国有三个人口生育高峰,其中第二次是在1962-1970年。这部分人口已达到43-51岁,影响了劳动力的质量,而且很多已摆脱从事体力劳动的生存模式。第二,从人口的传统意识角度来看,社会主流人口秉承“体力劳动卑微、脑力劳动高尚”的传统思想,而且现代社会中的80后、90后年轻人追求平等自由,不再像上辈人一样听从命运安排。结果就是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第三,从人口素质提升的角度来看,第三个人口高峰阶段(1981-1990)的人口素质大大提升,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多数人只接受脑力劳动而不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缺少年轻人接班也成为机器人进入体力劳动的一个根源。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

黄阳华:机器人应用趋势非常明显

所谓“机器人时代”,并非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尚缺乏具有共识性的、严谨的概念界定,所以也难以用具体的标志性事件或者准确的数据作为划时代的标准。从全球范围看,工业机器人已经有50年历史。50年来,工业机器人实现了技术持续进步、控制系统智能化、外围配套设备协作能力提升以及制造成本下降,为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技术经济条件,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工业机器人市场越来越繁荣,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都保持较快增长。2011年,全球多用途工业机器人销售比上年增长38%,达到166028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上的工业机器人销售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翻了两番;2011年销量比上年增长51%,达到22,577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13.6%,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长的重要力量。据可靠估计,中国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最大的市常

和君咨询副总裁

宋克春:机器人时代正在酝酿中

机器人时代正在酝酿中,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我国人力资源环境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新《劳动法》实施,劳动用工法制化,之前很多没有保障的一线基层员工给企业增加了用工成本。第二,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展示平台更多,企业信息更加透明,有序促进了基层员工的合理流动。第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发展的平衡,逐步导致全国劳动力市场更加合理,长三角、珠三角的民工潮越来越少,就业更理性,基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由企业市场变为员工市常第四,劳动力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正在逐年下滑。据统计,2012年末,我国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较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劳动力以80后、90后为主,拥有基本学历,对信息敏感,对报酬、环境诉求更高,管理难度大,流动性大。第五,人力成本涨幅很大。企业的工资涨幅最低5%,一般的10%,高的达到20%,否则留不住员工。因此,人力成本和管理难度都在加大,推动机器人的发展。

其次,我国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会逐步降低机器人的成本,为机器人的发展奠定基矗

人民大学人事劳动学院副教授

吴清军:“机器人时代”仍未出现

“数控化智能制造”一定将成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但从目前全球使用机器人的数量和产品规模来看,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仍未出现。机器人替代人力,可以节省企业用工成本,但是,影响整个制造业发展的因素,除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应考虑到原材料、产品设计、物流、产品市尝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就业等因素。所以从日本、韩国、德国以及美国的经验来看,机器人的采用率是一个国家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的结果。

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高级合伙人

况杰:应用还不广泛

毫无疑问,大工业生产必将需要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机器人都已被广泛应用。而在我国,除了汽车制造以及一些生产环境恶劣的领域外,机器人还远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成本上也没有大的优势。因此,机器人的应用将来会更广泛,但要说“机器人时代”来临还为时过早。

机器人快速发展有何影响?

黄阳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冲击劳动力市场

首先,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系统性影响。

第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加之劳资矛盾升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使得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作为对资本深化的回应,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逐渐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第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升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不同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差别非常大。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其次为电器电子产业。根据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调研经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产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业机器人完成,仅有少数工序有工人参与,机器人密度比较高;后者则保有大量的生产工人,工业机器人使用较少,机器人密度非常低。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呈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提高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价比,是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三,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其自身成长就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出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自身产业的成长,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还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它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多项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第四,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变革,先进的制造技术将对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对国家间竞争优势的重塑、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然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强烈冲击。

第一,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业对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失业。

第二,影响就业结构。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来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吴清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会给中国以低价劳动力为中心的低端制造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当然,中国如果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冲击,智能制造模式也会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结构性转型,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制造业升级,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小型规模企业;第三,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模式向信息化、科技化和自动化的模式转变。

机器人的使用必然会给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从国际上看,除美国之外,日本、韩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机器人使用率上升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上升,但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工会和其他劳工组织为保护工人工作岗位,都极力反对过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模式,使用机器人在一定意义上并非是补充性劳动,而是替代性劳动,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大幅上升,促使一些企业使用机器人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节省劳动力成本。所以,需要警醒的是,政府在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做好防控对就业产生的巨大冲击的准备。目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素质还不适应智能高端制造模式,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仍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在大力推动高端制造的同时,提高劳动力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否则,机器人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带来的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尚普咨询分析师

房艳菲: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

机器人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第一,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在运转过程中不停顿不休息,产品质量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小,产品质量更稳定。第二,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规模化生产中,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产业工人,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机器人没有疲劳,一天可24小时连续生产。第三,机器人容易安排生产计划。由于机器人可重复性高,只要给定参数,就会永远按照指令去动作,因此安排生产计划非常明确。第四,机器人可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周期,降低相应的设备投资。机器人与专机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通过修改程序以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只需要重新根据更新产品设计相应工装夹具,机器人本体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只要更改调用相应的程序命令,就可以做到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第五,机器人可以把工人从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拓宽企业的业务范围。第六,机器人代表着工业自动化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企业先进的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上升了一个台阶。

况杰:也要看到负面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当下机器人一次性购置成本高,给当期利润造成压力。大量使用机器人导致生产过程和生产管理的革命性变化,企业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可能导致生产线不稳定。另外,对劳动力知识技能要求提高,企业需要发现和培训大量新的技术工人,这也不容易。

国企面临什么机遇和 挑战?

黄阳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增强,是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引领力量。特别是在部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是重大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主体,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同时,国有企业还是国家科技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执行工具。因此,从国有企业的视角来看工业机器人的影响,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工业机器人本身看作一个提供最终产品的产业,二是将工业机器人看作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投入的中间产品。

首先,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关键技术的突破、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产业化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制造业大规模应用工业机器人还需要一个过程。从使用传统工业机器人升级为使用智能工业机器人,则需要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有潜在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需要突破更多的现实约束。中国作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代表机电一体化最高成就的机器人产值仅占全球市场不足十分之一的份额;从市场应用角度来说,日本每万名生产工人中就拥有1700多台机器人,而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数量仅是日本二十分之一。在此方面,部分装备行业的国有企业既有技术、人才、资金、关键零部件和专利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又有能力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也有责任在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开拓。

其次,工业机器人作为生产装备,对国有企业而言机遇要多于挑战。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设备能有效提高国企的生产效率,对于加强安全生产、提升职工福利等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减员增效”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人均资本装备比相对较高,生产要素结构总体上倾向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机器人对国有企业就业人员的冲击相对较弱。

吴清军:机遇大于挑战

机器人使用对国企的挑战表现为:第一,国际竞争市场的挑战。随着日韩以及欧美国家智能高端制造的不断推进,国际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当高端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成本都要低于低端制造时,国企的产品出口势必受到重大的影响,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必然受到巨大挑战。第二,劳动力就业的挑战。机器人使用虽在部分岗位上是补充性劳动,但大量使用机器人势必会成为替代性劳动。劳动力成本固然降低了,但国有企业解除劳动力成本会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受限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不太可能进行大面积裁员。所以,机器人的使用与工作岗位保留将使国有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第三,同行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挑战。由于用工较为灵活,一些外资和民企有可能为提高企业生产率而率先使用机器人,从而冲击国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给国有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带来挑战。

机器人也给国企带来了巨大机遇。第一,国企的科研、专业技术人才为机器人的研发与使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第二,国企的生产规模更加适合向数控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转型。第三,国企拥有的先天性资源要优于其他性质企业。第四,行业领先地位既给国企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是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将倒逼国企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中研普华研究员

张祥光:带来新的管理变革

机器人生产,并非单纯地替代人工。它给企业带来的必然是管理变革的大考验。

第一,对人的管理永远是企业永恒的课题。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必须依托大量技术人才。而在当下的中国,结构性的人才短缺,导致企业对真正的“人才”求之不得。在机器人时代,将出现两类技术人才的短缺。一是产业工人,并非以往传统概念中毫无任何技能的工人,而是新型技术人才。比如在IT企业,产业工人就是大学生。二是机器人开发者。开发机器人的复杂性,往往需要更高端的技术人才。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国家从教育体制上当有所作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上升至人才战略的高度。

第二,产生新的技术管理难题。当然,大量运用机器人,员工的数量减少,管理的复杂程度降低,简化了管理流程,更加便于管理。但与此同时,机器人生产,同样带来了新的技术管理问题。现代工厂整个系统基本上是计算机化,信息的收集完全不需要通过人,而通过机械自动化即可对生产情况了如指掌。有了机器人以后,就要求工厂实施数字化管理。原来的图纸是打印在纸上,而现在都是存在电脑里,产品的演示、产品的生产数据均如此,所有这些都呈现数字化的趋势。而数字化将带来一些软件业的发展,其背后必然依托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显而易见的是,这将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基于技术的管理升级是必须的。

国企如何应对机器人时代?

吴清军:国企应有所作为

我认为国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第一,调整战略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市场的挑战,以高端智能制造为战略目标,调整生产经营思路;第二,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型;第三,机器人使用从补充性劳动向替代性劳动递进式推进,逐步建立信息化、高科技化、自动化的生产和管理流程;第四,加大自动化生产的研发投入,使机器人生产更加符合岗位需求,也更加节约生产成本;第五,加强劳动力队伍建设,提高劳动力科技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培育一支能够在机器人的使用和维护中称职的专业队伍。只有国有企业主动和积极应对机器人使用带来的各种挑战,才有可能把挑战转变为机遇,使国有企业保持并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更进一步加强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况杰:借机推进现代管理

首次,使用机器人不单是生产手段和生产工具的变革,而是生产过程和管理思想的变革。企业可以随着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柔性生产方式、六西格玛管理等现代管理思想的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机器人目前还是以简单重复动作为主,智能化水平还不高,对于国内的机械制造行业,国企应该积极参与新型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的生产环境应用,不仅自身降低成本,而且带来新的利润点。

红智博:国企要“急看慢跑”

国企要一边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和现代化改革的进程,一边是尚未退休的陈旧性工人。一方面多数国企不缺乏改革资源和技术,另一方面他们不知如何面对陈旧性工人的处理。我认为,国企针对当下阶段需要采用 “急看慢跑”的策略,即国企必须具备超前的发展眼光,同时慢慢通过教育投入改变的方式使陈旧性工人具备新思想和新技术,以应对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必然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以及财力成本,比粗暴处理旧工人、快速替换新工人风险和成本要低得多。所以,对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国企要勇敢面对、细心改革,要勇于承担责任和示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宋克春:引入机器人需要多方思考

首先,每个国企所处行业以及特点都不相同,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引入机器人。生产规模比较大,加工工艺比较成熟,程序标准化、流程化的国企可以规划引入机器人,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管理难度。

其次,引入机器人之前,要提前规划,要去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可以维护机器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减少纯劳动性质员工的引入,积极应对人才结构出现的变化。而非直接解聘一部分劳动力,将他们推向市场,毕竟国企还履行着社会责任。所以国企在引入机器人时,要充分考虑机器人的优势和劣势,做到机器人和人的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的平衡,健康有序地引入机器人。

最后,机器人的引入会带来技术管理的变化,对相关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机器人是需要维护的,维护和操作人才的水平,也会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需要一线员工的创新,而机器人会失去这种创造性;维护人员不在现场,也会缺乏创新的动力,可能有碍企业创造力的发挥。这些都需要国企积极应对。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机器人 人工智能 自动化

AiLab云推荐
推荐内容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